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常用中药功效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常用中药功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些中药有什么作用,党参、黄芪、白术、茯神、远志?
这些中药的作用分别都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作用。可以治疗脾胃气虚,导致的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特别有效,搭配使用效果更好。脾胃虚弱兼怕冷,是脾气虚弱治疗不当,也可以跟其配合使用。
中药功效是各药品功效的相加还是各药品组合的结果?
谢谢邀请
药物相加这个看书经常出现在如某某方加减上面,加法如白虎加人参汤,桂枝加桂汤,柴胡加芒硝汤,葛根加半夏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
相减如,桂枝去芍药汤金贵肾气丸去桂附的六味地黄丸等。
还有加减结合,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去桂加苓术汤等。
本人理解中药的加减不同于数学方面的加减,更多的依据是辩证,如张锡纯一味鸦胆子治疗跑肚拉稀,蒲辅周六克茶叶治疗便秘等。
:首先说本人不是医生,曾经是中药的经营者和消费者我认为中药的功效不能单靠药品的功效相加。
中药每个单品都有自己的功效,用途,中成药的说明书都必须有产品成分其中有那几味中草药,辅料。中草药的处方均有每味药的数量,根据病人的病症,中药方剂有君有臣,也就是说有主有辅,一般情况下主药用量大,毒性强的用量小,每味中药的疗效结合其它中药的疗效,组成一个单元,也就是我们常见的一付药,一个疗程几付药。
中药的单味药也在曰常生活中使用,常见的山楂,三七粉,西洋参片等就是只用一味中药保健身体,也有按照医嘱配合慢性病治疗用的单味中草药。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中药的用法有单用和配伍用,它的功用各有不同。
有些病可以一味而成功,不必更借二味药,故曰奇治,非奇异之奇。如吐病用瓜蒂散,止用瓜蒂一味足矣,不必再添别药,反牵制其手。如泻病,业用车前子一两饮子,即止水泻是也,不必更加别药,以分消之也。又如气脱,吐血等症,止要一味独参汤治之是也。
配伍者,方中不能一味奏功,乃用二味或多味兼而治之。如吐血用当归、黄芪之类,中寒用附子、人参之类,中热用元参、麦冬之类是也。夫吐血者则必血虚,用当归一味以补血足矣,何又佐之黄芪?盖血乃有形之物,不能速生,必得气旺以生血,故必用黄芪以补其气。中寒之症,阴寒逼人,阳气外越,祛寒用附子足矣,必加之人参者何也,盖元阳既不归合,则一线之气在若存若亡之间,不急补其气,则元阳出走而不返矣。故必兼用人参,以挽回于绝续之顷也。
举三方可知其余也,至于三味回味,或十味以上均为相补相成,互为相助也。
我是民间名医23事,祝大家健康、快乐
中药的功效是运用“四诊”收集临床症状→审证求因→辨明证型→制定治法→依法处方。在方剂配伍的理论和规律指导下,进行选方用药。方剂一般是由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组成。药物经过配伍组合后可体现如下优点:一是,相互促进,加强疗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加强其发汗解表,配杏仁能加强其止咳平喘,配赤小豆能加强其利水消肿;二是,能照顾全面,切合复杂病变,如患者素体血虚,新受外感,若单纯解表,则徒汗伤正,纯用补药,则留邪不解,故治宜养血、解表同用以免利弊;三是,彼此制约,消除不良反应,如半夏能止呕、止咳、祛痰,但其性有毒能刺激咽喉,令人声哑,故用半夏宜配生姜以制其毒性。所谓“药有益亦有害,方则有利而无弊。”.“病千变,药亦千多”。中药味加减,药量加减及数方相合的变化,临证时须根据病情而定。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常用中药功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常用中药功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