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冰片的归经是什么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冰片的归经是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医所说的归经什么意思?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人体某一脏腑的选择性作用,即作用点或靶器官。一般认为, 每一证候都是脏腑或经络发病的表现,任何疾病均可通过辨证来分析其发病的脏腑部 位,进而将治疗该脏腑、经络病证的药物归入其经,故此种药物便称为“引经药”。
第一,归经的概念含义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用来表示药物对于人体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归,有归属的意思。经,是人体脏腑经络,其所属部位的概称。所谓某药归某惊或归某几经,则表明该药的有关功效,对这一脏腑或经络具有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余部位的作用不明显,或者没有作用。可以理解为药物的选择性!
在同类药物中,一些性味等其他性能相同,而且功效也相同的药物,由于存在作用部位的差异,其主治病症互有区别,将这些特点加以总结,便形成了归经理论,例如性味苦寒沉降,能清热燥湿泄火解毒的黄芩,黄连与黄柏,黄芩长于清肺热,黄连长于清心、肺胃热,而黄柏长于清下焦肝肾之热,三者作用部位不一致,所以归经并不相同!
中药归经所指的脏腑是中医学中特有的定位概念。与解剖上的实际脏器有较大的区别。对于药物归经的理解,也不一定是指药物有效成分实际到达的部位,而主要是药物产生效应的部位所在!
一种药物的不同归经,是与其不同功效相对应的,如大黄归大肠经,主要是因其能泻下通便,而其归心与肝经则主要是因为活血与止血,与它的泻下作用关系不明显。
二、归经的确定
中药的归经是以中医学的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而确定的。藏象和经络理论,全面系统的说明了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是临床对于疾病辩证定位的根据。
例如藏学说认为心主神志,患者出现昏迷,失眠、健忘、颠狂等精神意识思维异常的症候,按照脏腑辨证,均属神志不宁,或失常,均为心的病变。主治这类证候的药物,如麝香、冰片开窍醒神以治闭证神昏;酸枣仁、琥珀宁心安神以治失眠;人参增智以治健忘等,便为可归心经之药。
再如,桑叶明目,全蝎止痉,珍珠母潜阳,当归养血调经等,又属可归肝经之药。
再说经络学说认为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沿鼻上行,并入牙齿中,到额前,白芷祛风止痛,常用于治疗前额疼痛和牙龈肿痛,按经络辨证,故白芷归阳明胃经。按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和用药经验,桂枝为太阳经药,柴胡为少阳经药,石膏为阳明经药。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
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的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应范围,也就是说明了药效的所在,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由于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所以且机体发生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影响内在的脏腑;反之,内在脏腑病变也可以在体表反映出来。
由于发病所在脏腑及经络循行部位不同,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也各不相同。如心经的病变多见心悸失眠;肺经病变常见胸闷喘咳;肝经病变每见胁抽搐等。如朱砂、远志能治疗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桔梗、杳仁能治愈胸闷、咳喘,说明它们归肺经;而选用白芍、钩藤能治愈胁痛抽搐则说明它们归肝经。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冰片的归经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冰片的归经是什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