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无味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无味有什么作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五味”能说明药物的哪些作用特点?
欢迎阅读!请点击关注,分享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常识。
每味中药材,都有四气五味的存在,这种存在决定了药物的功能与主治。五味的确立依据,主要以药物本身的滋味,以及药物的功能二个方面来确立。那么,药物的五味有那些作用和特点呢?现略作简述,供大家参考。
辛味。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可用于气滞血瘀的治疗。因辛有发散的作用,所以,有耗散正气和伤阴的缺点。如有气虚阴亏,应慎用。如川芎,味辛,所以它有活血行气止痛的作用。但对气虚或阴虚者应慎用。
酸味。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对体表不固的汗出和下元不固的遗精早泄,尿频有治疗作用。但缺点是能敛邪,凡内邪末尽,均不宜使用。如山茱萸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对盗汗,遗精早泄,尿频有治疗作用。但对内有湿热,实火患者却不宜使用。因湿热实火宜清热泄火,而不能固敛收涩。
苦味。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热泄火,燥湿,坚厚肠胃的功效。对湿热实火有清泄作用。苦味的缺点是伤津,伤胃,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如黄连,苦寒泄火,但若脾胃虚寒,却不宜使用。
甘(淡)。甘味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缺点是甘补滋腻,易助湿邪。所以,湿阻中满,食积食滞者不宜用。淡常附于甘,能渗能利,缺点是能伤津液,所以阴虚津亏者慎用。如茯苓,虽有宁心渗湿的功效。但阴虚津亏者就不宜使用。
咸味。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所以,脾虚便溏者慎用。如芒硝,有泻下通肠的功效。但脾虚泄泻者却不宜用。
以上是对五味的作用与特点的简答,如有不足,望评论补充。
谢谢阅读!
中药为什么分五味?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但有些药具有淡味和涩味,所以实际上不止五味。药味的确定,原则是基于口尝,定于临床。即经口尝辨别滋味,经临床证实。所以“味”实际上药物本身的滋味和疗效的标志。五味作用分述如下:辛:能散、能行、能润。散开表达邪,发汗解表,用以治疗表证,如紫苏、麻黄发汗解表;行能行血活血,用以治疗气滞血瘀证,如木香行气,桃仁、红花活血;润是润肾燥、泻肾火,菟丝子滋肾阴、润肾燥。甘:能补、能和、能缓。补可补虚扶正弱,用以治疗虚弱证,如人参大补元气,大枣和中补益;和是协调、调和药性,如甘草调和诸药;缓指缓和急迫,用以治拘挛疼痛,如白芍敛阴缓急止痛。酸:能收、能涩。收即收敛,涩即固涩,用以治疗各种滑脱不禁证,如金樱子涩精,五味子敛汗,诃子涩肠,覆盆子缩尿。苦:能泄、能燥、能坚。泄有通泄、降泄、清泄之分,如大黄、芒硝通泄荡涤燥屎,杏仁降泄肺气以平喘咳,栀子清泄火热以除烦;燥是指燥湿,用以治疗湿证,如苍术燥寒湿,黄连燥湿热;坚是指坚阴,用以治疗阴虚火旺证,如黄柏泄相火而坚肾阴。咸:能下、能软。下即泄下,用以治疗坚结便秘证,如芒硝泻下通便;软即软坚散结,用以治疗瘰疬、痰核、痞块等证,如昆布、海藻治瘿瘤,半夏、牡蛎、瓦楞子治痰核、痞块等。由于药物有气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其功效和作用就有不同。其作用有明显差异,如黄连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风热。黄芪甘愠,可以补气,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除烦。所以,对气味不能孤立看待,必须结合起来,全面认识,才能正确应用,适合于病情。此外,还有些药物气味芳香,具有化湿醒脾,避秽开窍的功效,在临证中应结合应用。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无味有什么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无味有什么作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