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他汀类的副作用是什么?
服用他汀类药物有什么副作用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发挥降脂的作用,常见的的副作用有胃肠道不适感、肝毒性、肌肉毒性等。
1.胃肠道不适感:该药物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很多患者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感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
2.肝毒性:部分患者服用该药物之后发现转氨酶上升,因此服药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重度患者甚至出现黄疸,需要即刻停药。
3.肌肉毒性:包括肌痛、肌炎等,最严重者可以发生横纹肌溶解,患者可出现剧烈肌痛、肌红蛋白尿,甚至急性肾衰竭。
具体用药需遵医嘱,切勿自行用药。
本内容由北京积水潭医院 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 徐新娜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他汀的副作用有哪些?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有效药物,主要通过竞争性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过程中限速酶的活性,来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并促进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使血液中LDL 胆固醇向肝脏的转移与代谢清除的进程加速,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他汀类药对肝功能、肌肉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的不良影响,是阻碍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
一、肝毒性
用药后,患者的主要表现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胆红素含量升高,巩膜、皮肤黄染,疲乏无力等。但发生率较低,多发生在开始用药后的 3 个月之内。
二、肌肉损害
一般发生在用药后8-25周,可表现为肌肉疼痛、肌触痛、无力、肌痉挛等,大多伴有血清肌酸激酶含量升高且超过10倍正常值的上限,如果未及时停药,可能会发展为横纹肌溶解症。
三、神经系统疾病
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时,脑出血的风险虽然较低,但对于脑出血高风险人群来说,他汀类药物也需要慎重使用,应该严格控制与脑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服药期间要密切监测。其他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有记忆丧失、精神抑郁、周围神经炎、味觉改变等。
四、其他不良反应
患者用药后有时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如骨关节痛、水肿、脱发、性功能障碍等。
他汀不仅可降低胆固醇,还可稳定动脉斑块。在我国,高胆固醇血症、动脉斑块的患者是非常庞大的人群。故他汀在我国中老年人中使用非常普遍。少数患者在使用他汀后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当然,不同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有高有低,不同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有轻有重。每一个使用他汀的患者,都应该了解他汀的不良反应,以免药源性损害加重。
肌痛、肌炎、横纹肌溶解
肌肉损害是他汀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大约为5%。初期,患者可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或压痛明显,此期为肌痛;如果继续发展,可出现肌肉炎性损害,不仅会出现肌肉疼痛、无力、压痛,还会伴随肌酸激酶的升高,当肌酸激酶升高达到5倍正常值时,需立即停药;少数患者可不断横纹肌溶解,最显著的变化是肌酸激酶升高达10倍正常值,伴随褐色尿,此时应立即住院治疗,警惕急性肾衰竭的发生,一旦发生,往往危及生命。
肝功能损害
他汀引起的肝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病人可不断黄疸、无力。发生率约0.5-2%。所以,使用他汀后4周,应复查转氨酶,若正常,则6月后再复查;若升高,达3倍正常上限时,应停药观察,避免肝衰竭的出现。
新发糖尿病
极少数使用他汀的患者可引起糖尿病。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升高为主。在使用他汀的每1000名患者中,可能出现5例新发糖尿病。其中,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引起新发糖尿病的几率较高,匹伐他汀出现糖尿病的几率最小。所以,使用他汀后,建议定期复查空腹血糖。
感谢阅读!
在他汀类药物上市近30年的时间历程中,其临床资料与实践经验也在不断丰富,临床对其安全性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全面。现在普遍对其副作用的认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般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的反应,如恶心、腹泻、便秘;有的服药后可出现头昏、皮疹等。症状较轻,一般患者可耐受,不影响治疗[1]。
对肝功能的影响。临床资料统计,大概0.5%-2%的病例出现肝脏转氨酶升高,呈剂量依赖性。一般情况下转氨酶的升高并不能真正代表发生了肝损害,只有当转氨酶升高且高于3倍正常值上限时需引起注意,但也常为一过性,继续原剂量他汀治疗,70%的可自然恢复。如果转氨酶升高的同时伴有肝肿大、黄疸、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则预示发生了肝毒性[1-2]。
肌毒性。肌病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和/或痉挛,伴CK>10*ULN,临床实验发生率1.5%-3%。横纹肌溶解表现为CK>10000IU/L或CK>10*ULN伴血肌酐升高或使用静脉水化治疗[1-2]。
神经系统毒性。极为罕见,常不易分辨,如在停用他汀类药物3-6个月后,神经系统症状改善,可考虑是由他汀引起[1-2]。
[参考文献]
[1]王少石,郝俊杰,杨江胜.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J].中国卒中杂志,2009,4(01):34-40
.[2]胡大一,仝其广.全面正确认识他汀的安全问题 积极推动他汀的合理使用——美国脂质学会(NLA)他汀安全性评估工作组报告解读[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6(10):9-11.
作者:王钰 解放军第477医院药剂科、药事网成员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充分的论证,现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基石。然而应用任何药物的治疗过程中都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一般来讲,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四类:肝脏、肌肉、肾脏及糖代谢的不良反应。
肝脏不良反应
服用他汀类药物过程中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血清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升高。一般认为单纯肝脏转氨酶轻度升高不是肝脏损伤的特异性指标,但是若同时出现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甚至凝血异常则提示肝脏发生器质性损害。
他汀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肝酶轻度升高,且患者无相关临床表现以及肝脏损害的其他证据,无需减量或停药,注意4周后重新监测肝功能。半数以上的患者无需特殊处理其肝酶就可以逐渐恢复正常。若肝酶升高3倍以上,或出现了肝脏损害的其他表现则应该考虑减少用量或停药。
肌肉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的肌肉损害是临床上值得关注的一类不良反应。可以分为一下类型:1、肌痛:表现为骨骼肌酸痛及疼痛,但肌酸激酶正常;2、肌炎:有肌肉症状伴肌酸激酶升高;3、横纹肌溶解:有肌肉症状并伴有肌酸激酶严重升高(超过上限10倍)。
根据“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的建议,可根据以下原则防范与处理他汀治疗相关性肌肉不良反应:1、若患者主诉有肌肉症状应及时监测肌酸激酶并与治疗前相比较;2、若患者有肌肉症状,伴或不伴肌酸激酶增高,应排除常见原因,如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3、若患者有肌肉症状,肌酸激酶不升高或轻中度升高,应密切监测直至排除药物作用。
对糖代谢的不良影响
有研究显示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对于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获益是肯定的,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病率、改善远期预后的有益作用远远超过增加糖代谢异常的不利影响,因而不应该对这一不良反应过分担忧。对于必须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也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运动抵消新发糖尿病风险。
肾脏损害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